发布时间:2025-08-15 12:07:23 | 来源:懂球帝
8月15日,《东方体育日报》发布了记者姬宇阳对前国脚、教练员谢晖的采访,他谈到了自己去贵州榕江参加村超的感受。
其实这是很基础的2打2的训练,但是要把2打2或者2打1的训练真正做好并不容易,甚至在我们的专业训练里面,要把每一个点都做到的话,其实是非常高难度的一件事。你别看很简单,其实在足球场上很多的场面拆解下来到最小的场景,就是一个2打2或者2打1,这是配合与默契在足球战术里面的最小单位,是组成足球比赛的单细胞和最原始的小场景,所以这个场景要解决好是很重要的。在德国,2打1或者2打2,专门有一本很厚的书就讲这个。
那天训练我确实发现了他们的问题,他们还没有完全明白这个部分的训练到底是为了什么,当时你也看到了一些球员会选择在禁区外就远射,虽然也可能打进,但在2打2的情况下这不是最合理的选择,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对他们做出提醒,让他们明白这个训练目的到底是什么?以及在比赛中遇到这个场景最合理的选择是什么?
我相信当时给他们进行的那段讲解,对面的球员们是能够理解的,一来,我已经尽量把这件事用比较简单的方式分析给他们去理解;第二,他们后面的训练其实已经有改善了。当然,更关键的问题是,我们的一些基层青训教练员,在给球员安排这样的训练时,有没有真正明白这个训练的核心是要教会球员什么?
我们去南美很多地方,也发现他们的硬件设施比我们现在的条件差多了,像乌拉圭一直在输出最顶尖的射手,但可以去看它底层的那些踢球的场地,你可以问问苏亚雷斯,他到几岁才开始买到第一双足球鞋?
所以,中国足球如今的问题不应该太强调硬件,更多的还是要从架构设计和软件上去思考我们存在的不足和短板。
其实我当时带青训队的时候,那一拨队员已经是U16和U17了,我接手的时候90%已经成型,球员真正成型应该是6岁到12岁,黄金段是10岁到13岁。
我记得当时1998年龄段全国会踢球,我说的是会踢球,不是说踢得有多好,一共426个人。名单还在我的笔记本里,一个年龄段,全国426个人,所以最终我们426个人里面挑了一个球队,最后还得把1999年的郭田雨和刘若钒召来。那个年龄段人员的窘迫,可以说是中国足球青训的一个最低谷,后来稍微好一点了。
我们踢球的时候,至少应该就是千里挑一。少体校制度塌陷了以后,一座城市仍然有几个训练机构,还能勉强做到百里挑一,情况后来变得更糟的时候,可能就是一个机构10里挑一,比如1997/1998那一拨。
随着接下去对这一问题的越来越重视,此后情况好了些,但也很难回到千里挑一的那个年代,现在应该回到了100个人里挑一个人的比例。
如果那些真正有天赋的球员根本没有参加这项运动,你到最后的结局就是我们现在看到金字塔的最顶尖,怎么又输了?其实我们很清楚,我们从业人员很清楚,职业足球运动员在足球强国绝对是万里挑一,在先进的足球国家万里挑一都说少了,你要成为一个德甲或德乙的球员,就是我们所谓的职业球员,那真的是不止万里挑一,因为踢球的人实在太多,巴西就更不用说了。
我们现在很容易都进入一个误区,就是我们也许可以帮助一个球员把水平提高一大截,当然这点我不否认,一个好的教练,他的确可以帮助一个球员有很好的上升空间和通道,但是我们不能过度夸大了这方面的作用,而忽略了选拔的重要性。
如果你选错了,花再大的精力也未必能有满意的收获,不是每个人都能练出来的,足球青训的第一步首先是扩大基数,第二就是选拔,发现那些可能的天才。
当时有一个传承下来的少体校制度,少体校制度在三大球都是在编制内,所以说我们是有这个体系,说白了还是吃了红利。
但是后来因为觉得足球反正都已经职业化了,应该是俱乐部去管,最后变成两边都够不上,所以,这就是我们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。
(现在踢职业)概率确实挺高的,10里挑一的话,10%能够踢职业足球,在足球强国基本上是不可想象的。
文章标签
相关文章